行業資訊
其他欄目: | 公司動態原美的集團總監黃治國對話廣東宏工董事長羅才華
- 宏工網絡部
- 字號 + -
黃治國:原美的集團美的學院創辦院長,美的小家電集團運營與人力資源總監
組織運營要從小抓起——黃治國對話廣東宏工董事長羅才華
作為一名從事企業管理咨詢的顧問,我經常走訪企業,因此也就有許多與企業家對話的情境。在與我的這種對話中,不是媒體采訪,也不是個人傳播,而是企業家希望與我探討問題、解決問題,甚至是“試探”我的“功力”,因此這其實是一場極其實戰的思維碰撞。大家不會客套、不會隱晦、不會藏著掖著,在這個過程中,也會激活我的思考…
本次對話的是廣東宏工物料自動化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才華先生,羅先生是湖南長沙人,是一位80后企業家,更是少見的制造業創業者。廣東宏工創立于2008年,在最近五年,更是以年年倍增的速度成長,到現在已經成為行業“隱形冠軍”,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。
高手過招,招招有料,這種對話,就是一份最真實的企業實戰手記。我們一直倡導“實戰實用實效”,因此,和這樣一位5億元級規模的制造企業的創始人對話,大家都是“當面鑼對面鼓”,面對內部的實際問題,實打實地交流,可能與我們常見的外部報道的、企業家采訪的“高端對話”、知名企業的案例,會有不一樣的感受。
以下為現場對話實錄。
1.制造業的“危”與“機”,正確的堅持一定會有特別的收獲
羅才華:美的是制造業的標桿,歡迎黃先生來我們公司指導,我們也希望能夠向優秀的企業學習。
黃治國:做制造業的確不容易,首先當然是制造業的管理系統比較復雜,要考慮的要素比較多,另外一個重要的現實背景就是在當前的形勢下,大家都想著怎么樣賺快錢,怎么樣想搞新花樣,不愿意干苦活累活,制造業普遍缺乏人才、缺乏資金。羅才華:是的,創業這些年我也的確感受到了。我也是因為參加工作就在這個行業,所以創業的時候也沒有多想,就干了這個事,現在想起來,堅持下來的確不容易。我們很多同行都干不下去了。
黃治國:我們也看到,最近五年,貴公司合同額年年倍增,整體勢頭非常不錯,為什么可以取得這樣的成效?
羅才華:我想最主要的可能有這樣一些方面吧:一是我們做得比較扎實。這與我個人的風格有關,年輕的時候可能還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,對名車豪宅很感興趣,但是現在慢慢地越來越明白,就是把企業做好,其它的都不重要,這一點應該說是慢慢形成了我們很重要的企業文化。二是在內部激勵上做得比較好。我們這個行業有一個做得比較好的公司,但因為內部管理上出現了一些問題,導致人才流失,結果是出來的人沒干好,企業也不行了,這讓我們非常警覺,反復琢磨這其中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,我發現這其中激勵是一個很大有漏洞,所以這方面我們加強。三是技術與服務比較好。我們做的是自動下料設備,大部分都是定制產品,我們的技術與服務做得比較到位,與客戶的關系建立得比較深。
黃治國:是的,制造業在中國還是有機會,這么大的國家,不可能沒有制造業,而設備行業更是必不可少。在這方面堅守是有價值的。羅才華:是的,我們也是這樣想的。制造業的確很難,但是能夠堅持的人不多,恰恰是我們的機會。我做制造業、我創業不是做短期,我是看準了這個領域,準備做長期的打算的。我也還年輕,必須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的事情來做。
黃治國:“危”與“機”從來都是并行的,現在能夠堅持做制造業的不多,說明這條路上的競爭者越來越少,只要我們不斷精進,就會不斷前進,我想,我們這些年的不斷增長,也是一個證明。
羅才華:的確如此,一路走來,“掉隊”的同行越來越多,有些是受不了這個苦,干別的輕松的活去了;有些是在競爭中成本、應收沒有控制好,做不下去了;有些是人才流失、客戶流失,慢慢萎縮了;有的是老板干出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,享受去了,等到出問題的時候已經無力回天了。
黃治國:有一句話很形象,“成長的道路并不擁擠,因為能夠堅持下來的人并不多”,我想你們應該有更真實的體會。而且以我的觀察,雖然現在有很多炒得很熱的領域、項目、模式,但是制造業其實持續性更強、更有長期價值,現在感興趣的人在減少,反而是機會,羅總作為80后,選準這樣一個領域創業并且堅持下來,非常難得!我們也非常希望能夠伴隨宏工一起成長。
2.招聘大學生,如果再早幾年做就更好了
黃治國:對小微企業來說,現在一個很頭痛的問題就是人才短缺,我想你們應該也會遇到這個問題。羅才華:是的,這是我們目前最大的制約。我們就是找不到人才,很多執行不力、效果不好,有些訂單也不敢接,不然我們還可以得得到大更好。黃治國:在人才這一方面,我一直強調,一家想要持續經營的公司,必須從招聘應屆大學生開始來構筑自己的人才體系,沒有其它捷徑,也沒有比這個更有效的解決之道。
羅才華:你說的太對了,這方面我們教訓更多,說實話,過去我對這方面沒有深刻的認識,對招聘大學生過去我并不重視,也沒什么感覺,甚至認為大學生不合適小微企業,我們要的是從社會招聘,招之能用。如果以前你這么和我說我甚至會不以為然。但是我們今年招了20個大學生,有些今年初就來實習了,我與他們有接觸、有溝通,就開始有感受了,如果去年前年我們開始招大學生、如果三年五年前我們開始招大學生的話,哪怕當時招的少一點,哪怕現在剩的也不多,我的人才問題至少解決一半。
黃治國:我們很多時候都想走捷徑,但其實走了最遠的路。企業是要人干的,都想著找現成的人來干,哪有這樣的好事?!現在能夠理解到,還不晚。
羅才華:是的,這個事情我們一定會堅持做,現在不做,兩三年之后就無人可用,年年堅持做,兩三年之后就會有收獲。
黃治國:在這個方面,很多優秀的公司其實已經證明了,沒有一家優秀的公司是靠社會招聘來全面解決人才問題的,當然在不同的階段我們需要組合不同的人才引進方式。華為、美的在二十多年前,就開始大批招聘和培養大學生,這么多年下來,才有了現在的人才梯隊、人才厚度、高度一致的組織文化,也才有了現在的企業規模。
羅才華:是的,在這個方面,我們理解得晚了、起步晚了,如果早三年、五年啟動,我們的經營規模與質量,恐怕比現在翻一倍、兩倍都完全可能。
黃治國:是的,企業競爭有時候看起來很復雜,但時有時候看起來也“簡單”,拼的就是“打提前量”,因為任何經營動作,都有一個投入、產出的周期,更早投入就有更早產出,但是如何權衡、如何啟動,就是一個考驗。人才也是如此。誰能更敏銳地提前布局、提前行動,就能夠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,就能夠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機會。
3.解決人才困境的“三板斧”
羅才華:是的,這點我非常認同。我還是想請教一下黃先生,類似我們這樣的企業應該也不是少數,解決用人困境,有沒有更快更有效的辦法?
黃治國:我提三個建議:
第一,急缺的特殊人才、關鍵人才,比如說某些部門的負責人、某個領域的專業人才,現在根本不可能培養,又急需的,只能通過獵頭的方式去找,而且要敢于花大價錢,因為如果“出價”一樣,你在“人才市場”上體現不出優勢,就會耽誤時間。而且對這樣的人才的定義要搞清楚,比如說,他原來工作過的企業要有相對大的規模、他的職業化程度比較高、他有匹配的專業成績,符合這些條件的可以花大價錢、加大激勵,而且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找個人英雄,對那種個性非常突出的、比較草莽的警惕,因為小微企業找高手進來,不只是找他發揮個人的作用,更重要是他能夠帶團隊、培養人才。這也是你出價錢的原因,他不僅做了你的團隊成員,還做了培訓師、導師,花錢是值得的。這是針對核心重點人才,現在培養已經來不及的,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趕快去找。
第二,在企業內部找一些高潛力人才,比如現在的中層或是后備中層,集中起來一二十人進行實戰化的訓練,加快培訓與培養。這個我們在很多企業做內部的總裁班、經理人班就是這個思路。小微企業其實不太需要搞什么任職資格、人才發展這類過于復雜的東西,就從現有的團隊中拎出一二十個,進行相對系統一點的訓練。對于這些學員,老板要當班主任,要全程參與,要檢查作業、要與他們進行溝通與互動。通過一年左右的培養,是會有顯著效果的。
第三,就是招聘畢業生,每年堅持招聘,根據戰略規劃、人力規劃,做好大學生招聘計劃,扎實實施。而且這個投入最好不要算到當期成本,而是作為戰略性的投入,要適當起配。下半年的校園招聘季馬上要到了,要加大力度策劃、組織。但是對畢業生工形成一個新的思路,不能照搬社會招聘人員的招聘、培養、管理模式,要有差異化,至少在第一年要有“特殊關照”。
這里的思路其實就是從短、中、長期的角度來解決人才的問題。短期靠獵聘,找外部人才,找到了現在就能用;中期靠內部總裁班的成建制訓練,一年兩年后就能派上用場;長期則靠招聘大學生,三到五年之后就有人用。這樣,一個良性的人才循環就形成了。
此外,對小微企業而言,這種內部的“總裁班(經理人班)”還有一個顯著的價值,就是可以通過“總裁班”來建立一種“職業化組織”,因為在小微企業,指望各個部門長能夠很好地搭建他的部門、建立職業化的團隊,是不太實現的要求,因為他們不可能具有很強大的職業化領導力,也不會很懂組織。所以,通過一個總裁班的形式,老板親自帶,同時通過職業化的訓練,打造出一種有組織的團隊。
羅才華:這三點建議非常好、非常實用,很清晰也很通透,我們后面的工作可以直接按這三個點來開展。
黃治國:我為什么特別強調要招聘應屆大學生,除了說社會招聘不可能持續滿足企業人才需求,要打造一支一致性的人才隊伍之外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體會就是,經營人才的能力才真正體現企業的經營能力。上次在浙江萬馬集團交流時,張珊珊總裁也非常 認可我的這個理念。經營人才的過程 ,會對企業管理提出全方位的系統要求,這一點過關,企業的組織運營可以說就基本過關了。
羅才華:這一點對我很有觸動。
4.組織建設太重要了,要從小抓起
黃治國:人才問題的背后,其實是組織問題,終極解決之道,也一定是在“組織”上下功夫。所以,雖然我給出了具體的三點建議,但是講回來,我們還是要回到組織這個層面來理解、來解決。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,在小微企業,很多優秀的人才,往往最終的破壞性也很大。是不是?
羅才華:的確是的,這種人、這種現象,我們小微企業老板們經常見,也很頭痛。
黃治國:這是與企業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,在創業期,小微企業主要靠個人能干、論功行賞,需要牛人。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變化,其實就需要一個組織進化,從1.0到2.0的過程,但是很多企業忽略了,還是“自然而然”地讓一切延續。
在這個過程中,就有一個如何從“團隊的英雄”到“英雄的團隊”的轉變過程,這不是能夠自然產生的,需要開始構建組織運營的體系。比如:要開始梳理流程、建立標準,而不是交結果就好;比如要進行內部經驗萃取,把成功的做法傳遞給更多人;比如要關注一些組織結果,要有組織化的評價;比如要有預算管理、目標管理,不能做到哪里算哪里;比如要對人才進行培訓與培養,要推動職業化進程;比如要進行作風建設;同時培養人才梯隊。
在組織發展的過程中,如果沒有這些動作,組織是不可能自然進化的。如果靠“能人”,那么今天他可能產生很大的業績,但是也可能同時在制造問題,只不過被掩蓋了,到時候就會集中爆發出來。
羅才華:是的,這恰恰是很多中小企業忽略的地方,說實話,我此前對這些也沒有太深刻的認識,但是我現在非常強烈的感受到,要靠組織、要建組織,要提升組織運營的能力,因此也希望通過專業力量的介入,快速、有效的提升我們的組織運營能力,這比我們自我摸索要有效得多,也避免誤區。
黃治國:可能在創業階段,不太需要關注組織,主要是活下來,小規模的時候,也不必過于關注組織建設,到了幾個億的規模,就必須重視了。
羅才華:我看做到5000萬左右的規模,就要重視組織建設了,要從小打基礎。現在我回顧起來,其實代價是很大的,或者說完全可以做得更好,少走很多彎路。
黃治國:羅總對組織運營的理解,超過了很多創業型企業家,非常難得!的確這對不少創業者、老板來說存在很大的認知障礙,就是說組織的作用并不如業務、資源這些顯性、不容易被重視。
如果沒有對組織、流程的認識,往往就總是希望找到高手來解決問題。但是,找高手這個事本身就是不容易的,而且我經常說,組織體系不建立起來,可能我們對“高手”的標準與認識,乃至運用,都會存在偏差。因為企業人才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,有些在其它企業是高手,可能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就不合適;有些人你看上去不怎么樣,但是就是能創造出好的業績。
羅才華:是的。黃治國:以我在美的的經驗看,“高手”并不是有一個明確的標簽的,很多畢業生進美的,在學校并不那么突出,但是在美的變得越來越優秀;有一些美的的經理人,并不見得用外部的標準看上來是優秀的,但是卻能夠把經營搞定;也有一些美的的高層人士,去其它企業并不順利,這些都是因為有“組織”的因素。
羅才華:是的,我們現在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,人也多了、業務也大了,也在湖南又建了一個新基地,組織問題也必須提上日程,不能再拖了。
黃治國:一定要花時間梳理組織和流程,不能指望靠著一兩個英雄式的人物來解決組織發展的問題。只有把組織標準化、流程化,從而降低對人的依賴和對人才標準的要求,才能形成良性循環,這樣企業才有做大做強的可能。這是企業用人的邏輯。
羅才華:我們過去四年間,合同額從1個億不斷突破,馬上可能要進入10個億的關口。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快速成長,也是我們在組織方面做了一些工作。但是,盡管如此,我還是覺得遠遠不夠,我們的組織能力建設,還要繼續發力。
回過頭來,所以我說,企業到了5000萬的規模,就要關注組織運營了。我有時復盤,如果我能早三五年意識到這個問題的話,我相信我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了。
黃治國:這是一個很真切的體會,你的企業可能還會面臨問題,但是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,也證明你的企業成長的速度更快了。
5.從“預算”到“執行”,是組織運營的關鍵抓手
羅才華:是的啊,這也可能是目前國內中小企業的通病,所以你們從事組織運營方面的咨詢是很有價值的。但是有時候我們也找不到抓手,不知道如何建設組織能力,應該如何發力呢?
黃治國:說實話,關于組織能力,很多我們見到的都比較虛、比較“文”,也讓很多企業明白了很多道理,但是找不到解決之道。這個方面,我們從實戰中總結出來一些體會,也就是找到組織運營的抓手,就是預算管理。
預算管理是更嚴謹的目標管理,通過財務的分解與分析,把組織能力進行解構,就變得清晰可見了。
我們拿一些企業案例來說明,比如華為和中興,在2000年的時候,這兩家企業的人均銷售差不多,到了2010年,就拉開到兩倍的差距了,到2018年,變成了三倍。再比如顧家,2013年的人均銷售是30多萬,到了2018年,達到了70萬,甚至比很多自動化程度更高的定制家具企業還要高,已經遠遠領先于同行。美的也是如此,這些年在人均銷售、庫存周轉、現金周期、人工成本率、投入產出經等方面都在持續不斷地改善。這些就是組織能力的最直接的體現!
羅才華:是的,組織能力最終要體現在經營質量的不斷改善上,所以一定要從這個角度入手,你們的確是實戰派,能講到問題的關鍵。
黃治國:我們在企業里面做了這么多年,也一路伴隨美的的成長、發展、壯大,美的的業績,就是在戰略管理、預算管理的框架下,大家明確目標、各自努力來獲得的。比如在下一個年度,我們的銷售收入、利潤率、庫存周轉、現金周期、人工成本率、直接成本、管理費用等方面要做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,都會提前進行規劃、進行預算,這個過程是比較長的,反復研討、達成共識。我們一般從8、9月份就開始做下一個年度的預算,到了下一個經營年度開始的時候,就有一個基本框架,然后每個月開經營分析會,對經營情況進行分析,與過去同期比,變化怎么樣?與預算比,完成得怎么樣?一旦發現差異,就要進行分析,找出原因,制定對策,在下一個月的經營分析會中再來看是不是取得了效果。
這樣下來,一年就有12次經營分析的機會,相當于變成了12個經營周期。就這樣目標導向、以終為始、預算分解、過程檢查,經營結果就能得到保證,組織能力就能不斷提升。
羅才華:這種做法與企業規模是不是有不同的要求?我們經常會擔心,小企業這樣做是不是會搞得太復雜了?
黃治國:經營的邏輯是不分企業規模的大小的,只是不同行業、不同階段有些不同的做法。比如我們在指標設置上、考核掛鉤上有些區別,但是整體的邏輯上是相通的。當然,最終一定要簡單易行,事實上,哪怕像美的這樣的公司,管理都做到簡單、高效,只不過市面上不少缺乏實戰的顧問們,把管理搞復雜了,搞一大堆的概念嚇人,導致很多小微企業對“管理”望而生畏,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誤區。
如果我們堅持在組織運營方面不斷加強,一定會有巨大的收獲的。
羅才華:謝謝,今天的交流非常有價值,希望我們合作愉快!
公司動態
- 2023-08-25
展會預告丨9月4日-7日,化工展&線纜展雙展齊開,宏工科技邀您共赴上海!
- 2023-08-14
活動速遞丨突破磷酸鐵鋰生產四大痛點,宏工科技的解決之策
- 2023-08-14
宏心壯志 工筑不凡丨砥礪深耕十五載,追光再續新征程!
- 2023-07-28
活動預告丨三大趨勢!邀您共討磷酸鐵鋰生產的挑戰與解決之策
- 2023-07-21
15周年丨一圖讀懂宏工科技11項產品專利技術
- 2023-07-15
宏工碩才 智取未來 | 2023宏碩計劃開營儀式圓滿召開
- 2023-07-15
客戶案例丨用于粉末涂料的大料配料系統
- 2023-07-06
活動速遞丨鍛造多元產品矩陣,宏工科技的制漿工藝革新路徑
- 2023-07-06
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尚水智能一項專利宣告專利權全部無效
- 2023-06-30
15周年丨一圖回顧宏工科技15年創新亮點